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潘亮 实习生 陈磊
“之前我们是散户种植,单靠稻田来增加家庭收入,它是很低的。现在租给田园综合体,我们收租金,收入比以前高很多。”天天惦记民宿管家邝燕玲幸福地说道,现住在广州从化鳌头镇龙潭村,是越秀风行田园综合体的一名民宿管家,曾在天河区某高校做后勤工作。她说,田园综合体落地后,不仅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收入提高了,本地人更可以在村子里找到工作,民宿到家只有十三分钟路程,自己可以天天回家看到小孩。
和邝燕玲一样受惠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村民还有很多。去年12月,广东省委提出实施“百千万工程”,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据了解,广州市已建立市、区、镇 (街) 三级指挥体系,明确了今年176项目标举措牵头单位和完成期限,调查研究基础上建立全市区、镇 (街) 基础数据库,并出台了产业、“三农”、改革、要素、民生等37项相关政策文件。
(资料图)
8月8日,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走访了从化区鳌头镇的万亩良田示范项目和越秀风行田园综合体,以及增城区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莲花出水农科小镇,深入探究“百千万工程”如何开展,乡村生活、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产业链飞架南北,田园变景区
在龙潭旧墟风情街,记者看到潖江奶制品厂、喜院民宿等基本完工,共享农场已对外开放。目前,旧墟风情街民宿和共享农场已为当地直接增收299万元,全部建成后将带来860万元以上增收。
鳌头镇党委书记朱秀英介绍,当地率先探索建立“国企+村公司+合作社+农户+手艺人+社会投资者”模式,首期探索开设粉面、奶、豆、油制品共四个“前店后厂”,推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并依托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载体为当地农民、返乡创业青年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建立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土地流转、三产互促等多种方式完善利益链。
以龙潭村为例,越秀集团表示,项目落地至今,当地村集体年收入由25.43万增长到36万,常住人口由1922人增长到2600人,房屋出租率由20%增长到40%,村民就业率由32%增长到35%,参与建设务工村民200人以上。
蜻蜓密集盘旋在广阔水田上,百米外雾气蒙蒙的低山不时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以增城朱村街为中心的三公里内,280多种飞鸟在此栖居,是大湾区观鸟爱好者必到的打卡点。生态提升与当地产业调整密切相关,朱村街是丝苗米原产地,然而此前这里一度杂乱分布蕉林、菜地,非粮化趋势明显。
2020年开始,朱村街主抓土地流转,从农民手中整合零散耕地,连片之后引进北大荒集团等龙头企业,进行大机械智慧化的农机操作,为全区丝苗米产业提供样本。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茂禾介绍,今年全区晚造丝苗米水稻种植面积预计达到6.2万亩,全年两造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量约5万吨。
“实现农业高速高效,必须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朱村街社区建设办乡村振兴组组长钟宇惠说,除一产种植外,当地持续推进育秧工厂、烘干中心建设,包括种业实验室、大米精深加工可视化工厂在内的丝苗米全产业链科技园也即将落地。“农文旅同样有了很好的基础,比如今年三月,我们打造了油菜花节,日流量可达到两三万人次,周边乡村摆上集市,还有农家乐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据悉,2022年丝苗米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4.45亿元,一二三产产值分别为5120.25万元、10.19亿元和3.75亿元。
“百千万工程”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仅要强化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实我们运营的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么将项目持续运营下去,而不需要政府不断的输血,怎么让项目有自己造血的能力。”从化区城投集团总经理李定怡表示,除了对土地、河流开展整治,从化万亩良田整治项目还利用区内工厂的过剩产能进行水稻加工,提高附加值,通过亲水乐园、民宿、中小学研学基地建设运营,为乡村振兴“补能”。
全社会参与,乡村“智”理加速度
据了解,广东省首支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累计撬动了20余亿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以“基金+园区”模式为产业提供了资金和空间保障,大大提升乡村在地空间的价值,将基金投资与产业发展结合,利用产业资本与园区空间赋能涉农的创新创业。
“把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实施结合在一起,我们提出了基金加乡村经营的概念。”乡村振兴基金总裁、莲花出水农科小镇董事长毛杰表示,基金打造了以生物农业和种业为主导的增城区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园——莲花出水农科小镇。园区从种子到IP,从种端到终端全产业链赋能,累计孵化“三百颗”等五家农业类创新企业,培养十余名乡村产业CEO,带动百余人就业。
越秀集团从化田园综合体项目也每年提取项目公司净利润的6%设置“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支持当地的医疗救助、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产业投资等工作,并每月从风情街商铺经营利润提取3%用于当地防返贫。
“百千万工程”提出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出一点、集体筹一点、社会资本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帮扶方补一点、乡贤捐一点。鼓励、引导、规范工商资本下乡,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的模式。
同时科技赋能农业加速推进,支持科研院所在县域布局设点,引导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在莲花出水美丽牧场,猪舍建造获得多项科技专利,可远程实时监控,屋顶建有光伏电站,以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养殖业,实现光电互补、节能降碳、绿色能源。猪排出的粪便也被专门收集,并形成沼气发电供应牧场用电,实现“立体循环”。荔枝种植方面,以人工智能打造五化果园。
园区与省农科院、仲恺农学院、华农等多所高校合作。黑米产学研基地选育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团队培育的黑米优质品种“华墨香”,该品种应用基因组育种技术提高产量、适应性以及对病虫害的抗性,营养价值高。
此外,增城丝苗米产业园已建成3500亩的5G智慧稻场,育秧工厂项目配套播种流水线、循环育苗设备、多层育秧苗床、水肥一体化系统、温室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等先进的工厂化水稻育秧设施,让丝苗米种得快、长得好、更美味。(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陈倩校对 |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