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知名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保罗·克利说:“艺术不是复制可见之物,确切地说,它是创造了可见性。”换句话说,艺术并不是复制我们所见到的,而是让我们表达内在情感和心绪的一种方式。中国彩塑就是通过雕塑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从整体而言,作为偏意象造型的中国彩塑,其造型在相当程度上没有以写实主义方式处理,这种写实主义的缺位表达,反而使得其艺术造型更加生动和富有内涵。常见的彩塑作品包括佛像、神像、人物像、动物像等,它们大面积地使用沥粉、贴金工艺进行装饰,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
本文对彩塑文化中的沥粉贴金工艺研究活动,是置身于全球艺术发展的当下文化环境中,在注重吸收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精华的同时,参照文献资料,客观地描述中日两国造像艺术中沥粉贴金工艺的视觉特点、工艺技术和生命意识等发生发展的规律,折射出社会关于沥粉贴金工艺的看法和欣赏趣味。
彩塑艺术中沥粉贴金工艺的社会历史语境
(资料图片)
沥粉贴金工艺的社会历史语境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工艺发展密不可分,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据史书记载,在彩塑中采用沥粉贴金工艺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沥粉贴金被用来装饰和保护器物等表面,以增加它们的装饰效果和珍贵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沥粉贴金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精细的工艺,被广泛用于宫廷、寺庙和贵族家庭中的装饰品和礼器上。西汉马王堆的黑底彩绘棺上的纹饰就有凸起的类似沥粉工艺的线形,这种工艺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唐宋时期,因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各地民间艺术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彩塑艺术和陶瓷工艺的交流,直接导致中国瓷器工艺的高度发展。除了在绘画、书法、纹样等方面运用沥粉贴金工艺,以形成丰富的装饰艺术效果,沥粉贴金工艺也开始用于瓷器的制作上,其目的是增强瓷器的装饰效果和艺术价值。此时,中国瓷器中的金属贴纸技术传入日本,被当时的日本称之为“描金”。随着沥粉贴金工艺在宋、元、明、清等时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然成为中国瓷器上的一种重要工艺之一。
彩塑艺术中沥粉贴金工艺对日本九谷烧造像的影响
中国彩塑中的沥粉贴金工艺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这种技法传入日本后成为九谷烧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非常盛行。九谷烧造像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而且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
1.视觉特点
九谷烧造像受中国彩塑中的沥粉贴金工艺影响的视觉特点非常显著。陶瓷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中国彩塑中特制的沥粉工具,把沥的液体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曲线来对陶瓷造像表面不同区域空间勾画出圆形、方形、菱形、海棠形、扇面形、花瓣形等线框;并在其内绘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等图案;以及描绘具有日本风格的山水、花卉、双兔和松等自然元素各种隆起的纹样,表达出一种繁密的雍容华贵的气象。这种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线形高出物面、可增加立体感。它具有厚度、硬度的质感,并可以在其上进行贴金、银箔和上色等手法来表现出造像的细节和纹饰,使得造像的表面光泽更加丰富,看起来更加逼真和立体,增强了观赏者的视觉体验。
2.工艺技术
在九谷烧造像艺术中,沥粉贴金的工艺技术可以通过观察其历史变迁和演变得到一些启示。据了解,这种工艺最早出现在江户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末清初。九谷烧的陶工们或许是为弥补其瓷胎粗糙、不够细致等不足,通过学习、吸收和采用中国彩塑沥粉贴金工艺中的对于天然矿物质和植物提取物等技术手法,研究出了大面积地使用红、绿、紫、蓝为主要的施釉色彩。并采取地纹的涂绘方法进行装饰,呈现出色彩鲜艳、丰富、明度高和质朴自然及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的陶瓷造像作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变迁,九谷烧造像艺术中的沥粉贴金工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一些陶瓷工匠们开始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度。同时,一些传统的制作技艺也逐渐消失或被遗忘。这些变化反映了工艺技术的转变。
3.生命意识
造像中沥粉贴金工艺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这种工艺的背后,蕴含着中日两国不同的思想和哲学。在中国,佛教一般被视为一种宗教,注重念佛、礼拜等传统宗教仪式。而在日本,佛教更多地被看做是一种修行方式或哲学思想,更注重禅修和冥想。在中国彩塑造像中,沥粉是用来表现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效果,贴金则是用来表现佛造像的神圣和威严。而在九谷烧造像艺术中,沥粉贴金工艺的运用,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追求完美和纯粹的表现。在造像上进行沥粉贴金,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表达佛教中的“无常”和“空”的概念。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沥粉贴金工艺也可以被看做是对生命的一种思考。
结束语
在中国彩塑出现之前,九谷烧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中国彩塑艺术中沥粉贴金工艺的出现,为九谷烧造像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手法,日本九谷烧造像开始向着更加多彩、华丽的方向发展,造像的细节也更加鲜明、生动。不仅彰显了中国彩塑艺术中的沥粉贴金工艺在日本陶瓷工艺中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展示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